为什么选择去美国读高中?

为什么选择去美国读高中?

自从我开始从事美国中学留学的相关工作,便不断被人追问: “为什么要送孩子去美国读中学? ”“在国内上国际班或国际学校不好吗? ”“去美国读中学就能保证上常春藤大学吗? ”在这里我必须承认,不管在哪里读书,都不能保证升入常春藤名校。但是,在美国读中学,除了能够获得升学上的优势,还可以获得未来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软实力。不管读什么样的大学,也只是几年时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大都是在毕业后 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形成的。而在职业生涯中,有些能力和素质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学教育造就了比尔 ·盖茨、史蒂夫 ·乔布斯和马克 ·扎克伯格这些大学辍学却依然成就非凡的时代精英。

为什么选择去美国读中学
从21世纪初至今,中国学生留学的低龄化趋势日益显著。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升学优势。美国本科的申请竞争压力日益明显,而在美国读过高中的中国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时更有竞争力。来自美国老师的推荐信和成绩单更易被美国大学认可,同时美国高中较为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更易被美国大学认可。

其次是适应优势。就读美国中学的学生由于有更久的海外留学经历,所以对美国的语言、文化、教育等环境适应性更高,更懂得如何用美式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

最后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国内的中学教育大多以分数或升学为导向,不利于个性化地培养孩子。而美国的中学教育在这方面优势明显。因此,无论是升学还是对于个人发展,美国高中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首先,我们说说美国中学的课程体系。美国中学实行学分制,修满一定学分就可以毕业。在美国,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文件要求中学生必须上哪几门课,每所学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来设置课程体系。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修满 20~23个学分方可毕业。在这 20多个学分里,学生可以选择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大量的高难度课程,比如 AP课程(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或荣誉课程( America Honors)。因此,美国中学并没有清晰的班级概念,同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课程。例如,同样是 11年级的学生,同样选择了数学课,难度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上学习不同的内容,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选择大学难度的课程,也就是上面提到的 AP课程或荣誉课程。

AP课程,即大学先修课程,可供出色完成高中课程的优秀学生提前进行大学专业的学习。简单来说,就是把大学的课程提前到高中来上,优秀的高中生在中学期间就可以学习大学一、二年级的学术性课程。这样的理念和国内明显不同。有天赋的学生甚至可以提前修完大学的课程,而在某方面没有天赋的学生,也可以很好地完成低级别的课程,从而有更多时间去寻找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扎克伯格能在大学二年级就创建 Facebook,无疑与其兴趣爱好在中学阶段得到良好发展有关。

除了深入发掘学生的天赋并提供让其充分发展的机会,这样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快乐成长。现代 “幸福理论 ”认为,人只有做自己擅长并喜欢的事才能获得幸福。与此同时,这种选择的权利和幸福的感觉反过来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业这么久,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孩子,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近认识的一个男孩。这个孩子有多动症,从小在学校就不受欢迎,加上学习不好还经常惹祸,家长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无奈之下决定把他送到美国读高中。没想到,才到美国短短一个多 月,孩子就变得积极乐观,因为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课外活动。和妈妈聊天时,他甚至还谈到了自己对未来学业的规划。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一个学生居然能迸发出如此大的学习动力,美国中学的教育模式不得不让人钦佩。

其次,美国的中学,尤其是条件较好的私立中学往往会开设大量的课程,涉及各个领域。比如,大家熟知的菲利普斯安多福中学开设了 300多门课程,其中包括环境科学、心理学、哲学、宗教以及汉语等。看到这里,你肯定想问:这么多课程学生可以随便上吗?答案是当然不能。学校会明确规定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哪些课程需要达到一定要求才能上。而大学在录取时,往往也有相应的要求。以普渡大学为例,学校要求申请者在高中阶段完成以下课程的学习: 8个学期的数学、 6个学期的实验科学(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天文、生理学等)、 8个学期的英语、 6个学期的社会科学和 4个学期的外语,对申请工程学院的学生还要求其在中学期间必须修过与之相关的 AP课程。

在保证必修课,也就是学生形成基本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大量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跨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美国的孩子从中学阶段就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学科领域,这大概也是美国能够产生众多创新型公司的原因之一。

最后,美国中学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软技能。美国中学的授课和考试形式非常多样,因此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小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撰写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做报告可以培养学生制作 PPT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 ……秉持着同样的教育理念,美国大学在招生过程中除了看重硬性的成绩单和标准化考试成绩,也对学生的各种软技能提出了要求。

我常常听到有学生问如何在班级里体现领导力。我的回答是,如果你参加了足够多的活动,那么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在美国读中学,学生会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洗礼,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从而具备更多的软技能。事实上,这样的软技能带给学生的远远不止升学上的优势。

中美两国中学教育对比

所谓美国中学教育,就是赴美接受美国初高中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赴美读中学已经逐渐成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年轻家庭教育下一代时的一个重要选择。
那么赴美读中学的中国学生有多少呢?据 2015年12月美国国安部公布的数据统计,赴美读小学和中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高达 34578人,和 2010年的 6725人相比增长了近 5倍。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赴美读中学的学生人数有了如此高的增长呢?
回答上面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国家长选择让孩子赴美读中学的初衷。关于为什么考虑送孩子赴美读中学,家长的回答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国内目前的应试教育大环境限制了孩子自身的发展。并且,孩子压力大又不开心,身边的同学一批批地选择出国,反映了美国中学教育的许多优势,感觉孩子更适合在美式的教育环境下发展自我。
第二,随着美国大学的申请竞争日益激烈,提前去美国读中学对孩子未来申请美国大学相较于在国内读高中更有优势和竞争力。
第三,孩子在国内上学时没打好基础,希望能在美国中学有新的发展,获得提升,为孩子的将来搏一把。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美国中学教育的优势。
从教育目的来看:国内中学普遍重视升学率,因此学生也很难摆脱考试分数的比拼;而美国中学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目标则更强调道德责任、性格养成以及对他人的影响,旨在把学生培养成能为国家、社会服务的优秀公民。

从教育的方式来看:国内教学以 “传道、授业、解惑 ”为主,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重在查漏补缺;而美国中学的老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则更多的是“参与者 ”和“支持者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同时学会团队协作和互相配合,教学过程侧重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长处,培养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虽然中美学校都对课程标准有要求,但在美国几乎每所中学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重点关注孩子的差异和自身发展,因材施教。

从教育的内容来看:除了教授知识,国内学校在课外活动和体育运动方面大都只注重强身健体,主要是为升学做准备;美国中学则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发展,希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参与感和团队协 作能力,使内心更具获得感。

从学校布置的任务来看:国内学校大多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充分积累考试经验,从而做到战无不胜;而美国中学则更侧重让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从学校的考核测评方式来看:国内学校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而美国中学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部分,日常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都是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种隐形的监督方式,学生即使在平时也不能懈怠,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果自然也不言而喻。

从学校的隐私保护意识来看:国内学校常常会把考试结果公之于众;而在美国,成绩是孩子的隐私,同学之间都不知道彼此的测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从课外时间和假期的安排来看:国内的孩子假期要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而在美国,学生的假期多用来旅行,或参加公益志愿者服务等各种课外实践活动。

从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来看:国内衡量孩子是否优秀更多的是关注其学习成绩好坏,对孩子独立生活、生存的能力和交际交往能力考核较少;而在美国,衡量孩子是否优秀会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熟度、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与人交际沟通的能力更为重要。

不过,尽管赴美读中学有诸多优势,但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中美文化与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是每个赴美读书的孩子都会面临的一个痛点,就是我们常说的 “文化冲击 ”。无论年龄大小,英语水平高低,每个孩子都必须过这一关。因为个体差异和家庭教育的不同,赴美读中学的孩子适应起来有快有慢,也有个别学生始终无法适应的案例。这类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能适应美国的学习和生活;无法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语言基础薄弱导致沟通障碍;沉迷游戏;与国内圈子割舍不断,在当地没有朋友和社交圈导致心里抑郁、苦闷而打退堂鼓等。因此,孩子是否适合赴美读中学、赴美后能否做好监管工作、是否可以在孩子有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有力支持等都是各位家长需要衡量和考虑的问题。